狂奔的马拉松赛事 迎来理性调整契机
2021-11-26 11:24  点击:168518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杨  凡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发,北京马拉松(简称“北马”)、武汉马拉松(简称“汉马”)等国内知名马拉松赛事相继宣布延期,马拉松市场复苏再次“急刹车”。作为体育和旅游融合的标志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国内马拉松市场方兴未艾,各地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以异地、聚集为特性的马拉松旅游市场受冲击尤其明显。从另一角度来看,该行业迎来了一个从乱象丛生到理性发展的绝佳调整契机。


多地马拉松赛事因疫情再延期

10月底,汉马、北马等马拉松赛事相继发布延期公告,在全国多地疫情持续趋紧下按下“暂停键”。这并不是孤例。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跑圈对“跑马”期待已久,无奈今年临沂马拉松、张家界环天门山马拉松、长沙马拉松、青岛马拉松、重庆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等赛事纷纷宣布延期举办,2021年国内跑马赛季再度陷入低谷或为大概率事件。

跑步运动并不新鲜,但对国人而言,马拉松赛事属于舶来品,置身全民健身热的大背景,其在中国市场从新鲜事物到遍地开花,不过数年光景。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平均每天有3场比赛。这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9场,非认证赛事1242场,累计参赛583万人次,其中地市级异地参赛跑者为192.05万人次,占比为32.34%。

在地域覆盖上,马拉松绝非一线城市专属,“下沉”市场反倒成为主角。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区市中只有10多个还没有举办过马拉松赛事。其中,贵州、山东、河北、江苏等省有多达3个以上的城市办赛,供给端热浪之汹涌可见一斑。马拉松运动在推动、提升各地的全民健身、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直接经济效益为3.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1.45亿元。尼尔森发布的《2019年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跑者平均花费为11418元,主要花在跑步装备和赛事开销上。有50%的跑者有外地参赛的经历,其中71%会品尝当地美食、特色小吃,64%会在当地旅游观光。

随着“跑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以促进衍生消费、带动城市品牌营销等为目标,各地早已将马拉松奉为圭臬。


热潮之下 问题暗涌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看,马拉松遍地开花具有积极效应,从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区域经济的层面出发,马拉松的功用似乎同样毋庸置疑。但事实上,马拉松与大众休闲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作为竞技类赛事,规范的马拉松报名门槛不低。一般而言,运营方会要求选手在近两年有过6小时内完成线下全马,或是3小时内完成线下半马的成绩,否则没有资格报名。但在利益驱动下,一些赛事运营方极尽“拉人头”之能事,对那些本该被拒之门外的大众人群降低门槛、开绿灯,更有甚者,选手只需自行填表以证身体无碍即可。在竞赛规程中还将赛事主办方责任撇清,一旦出现伤亡事故,概与赛事主办方无关。

另外,为制造营销噱头,各地马拉松赛事多以沿线景观设计捆绑区域旅游营销。但事实上,相较于头部城市以及知名目的地,众多非典型城市在IP景观上并无比较优势。而以重金升级赛事等级、招揽实力选手为代表,其寄希望于借此带动区域旅游营销,属于“想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对标国外,国内部分马拉松赛事在服务保障上已经青出于蓝。但地方在强调赛事安保、选手体验的同时,因系列交通管制、无偿加班等举措,导致多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引发本地人频频吐槽。显然,在现今旅游体验强调主客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统筹协调是一大挑战。如果解决不好这一问题,逢举办赛事便如临大敌,显然会阻碍赛事的可持续运营。


“急刹车”后迎来审慎发展期

2020年3月底,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因举办成都双遗马拉松健康跑备受关注。尽管参赛规模只有1000人,比赛长度只有6公里,但这场疫情暴发以来国内进行的第一场线下跑步活动,一度让业者看到了复苏的希望。

然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各地人员线下大量聚集恰恰是马拉松赛事无法回避的“死穴”,以北马、汉马为标志,国内多项头部马拉松赛事连续两届宣布延期,对从业者而言已成为阶段性的“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低谷状况仍将继续,但在部分从业者看来,此次疫情或许是一个引导马拉松行业从乱象丛生到理性发展的绝佳契机。体育旅游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假,但寄希望于通过马拉松撬动旅游发展,对很多地方来说并不适用。

域风体育负责人斯坦森认为:“站在地方和景区角度,马拉松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城市营销名片,但要想平稳落地,需要有序指导和精细化运营,而且从旅游体验角度出发,马拉松并非所有地方和景区都适用。体育旅游本该是很快乐的体验,比如5公里或者8公里的慢速比赛,在相对轻松的赛程中融入多元旅游元素,这类产品可以吸引更多客群;而马拉松、极限越野跑属于赛事级别,其对选手的身体要求很高,这造成适宜参与者范围太窄,大众群体如果盲目参与,极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即便能够硬撑下来,也属于‘找虐’,这与旅游体验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

尽管疫情对行业造成剧烈冲击,但站在积极角度,当无序发展导致阶段性供给过剩,疫情之下马拉松赛事也迎来难得的审慎发展期。“特别是2021年甘肃白银马拉松发生重大事故,在降低地方举办赛事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让主办方更为理性地思考:我要吸引的目标群体是谁,他们需要怎样的体验,举办马拉松是否合适,能不能把一些更为柔性、闪光的体验内容融进来。而对参赛者来说,悲剧警示他们理性享受比赛的乐趣,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各方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认知将真正走向成熟。”斯坦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