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中国,你永不会独行
2020-03-28 14:43  点击:170342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王彬
 
如果没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3月正是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之窗”接待高校学生和学龄儿童前来参观的黄金期。为避免人员聚集,“中国之窗”果断闭馆,这比巴基斯坦关闭所有公共场所的时间早了好几天。
 
做出闭馆决定的管理员,是一对“夫妻档”。许多巴基斯坦人因此及时了解到了疫情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做好了防护。现在,这对夫妻是联通中巴两国疫情信息的桥梁之一,见证和参与着许多互助互援行动。

讲述人:
Amjad Aziz Malik和Naz Parveen
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之窗”管理员
 
“你们做得对”
 
我叫Naz Parveen,是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之窗”的理事。
 
以往说这句自我介绍时,我要么是面对着来访者,要么是在人群当中。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一定正在忙着接待,向来访者展示馆内跟中国相关的照片、书籍和影像资料,回答人们关于中国文化的提问。
 
现在,这句话更多出现在我们的社交账号上,或是电话交谈的开头。一段时间以来,我忙着回复人们关于闭馆的咨询,宽慰大家因疫情而不安的心情,更多的是提醒他们戴好口罩。
 
疫情在巴基斯坦发生后,我们很快做出了决定,于3月16日闭馆。那时候,巴基斯坦的公共场所绝大多数还在营运状态。
 
最初,我们发出的防护提醒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反,大家不太理解,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要闭馆”
“什么时候才开放”
 
内心的滋味有些复杂。一方面,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国之窗”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我们必须克服不被理解的情绪,一遍遍劝说人们暂时不要外出。
 
提前预约的访客,大多不同意取消安排,更别提我们还有定点对接的中小学和高校。我们和校方一起制定的参访学习方案被迫暂停,不知日后还有没有机会继续合作,有些外地学生提前预订了来白沙瓦的车票和住宿地,现在计划泡汤,有些费用打了水漂。
 
闭馆和取消预约的决定再难,也要执行。为什么会有这份坚定?正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之窗”,我们与中国的朋友们联系密切。在看到巴基斯坦相关报道之前,中国朋友们早就跟我们说了中国的疫情实况,提醒我们注意防护和消毒。由此,我们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员聚集。
 
进入3月下旬,巴基斯坦的疫情持续扩大,防护物资开始短缺。3月18日,巴基斯坦要求公共场所关闭。次日,巴基斯坦第二例死亡病例就出现在白沙瓦。好在我们之前发布的防护建议已经起到一些效果,不少“粉丝”已经在家封闭,偶有出门也一定会戴上口罩。
 
这时,我们收到的反馈变了:
 
”你们做得对”
“我能理解为什么闭馆了“
“请你们也注意防护”
 
 
其实,我们以前每天要接待大量来访者,现在遭遇首次“零来访者”的境况,心里也难免失落。但是我们的工作没有暂停,甚至比先前更忙了。
 
我们在3月15日完成了新一期“中国之窗”文化月刊。我们采访了各界人士,和中国朋友反复确认,又请专家把关勘定。这期刊物介绍了中国控制疫情的大量有效经验,并将巴基斯坦疫情现状、别国防疫动态、病毒传染医学解释等核心信息,都囊括其中。这是我们创刊以来,首度不仅仅关注文化,还直击社会现状的一期。
 
我们还通过“中国之窗”官方社交账号传播防疫知识。从留言中,我们了解到大家的焦虑、担忧,也收集到一批实实在在的健康信息和物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多方联络,协助物资流通。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来自中国的驰援物资已经送达。目前,我们免费给白沙瓦市民发放的口罩中,有800个来自中国的捐赠。
 
现在,我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带领馆员走上街头发放物资的是Amjad Aziz Malik,他是“中国之窗”的灵魂人物,也是我的爱人。我每天都在祈祷,希望大家能够免受病毒侵害,希望我们国家的疫情也早日得到控制。
 

“小巴铁”的表达让我们自豪
 
我叫Amjad Aziz Malik,是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之窗”的创始人兼管理员。
 
眼下,我们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我们收到了中国朋友的关心和问候,看到了大量中国兄弟姐妹自发制作的“巴基斯坦,加油”视频,陆续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捐赠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真的非常感谢。
 
“中国之窗”能在战“疫”中有所作为,让我们得到了些许安慰。在中国面临严峻疫情时,“中国之窗”购置了很多口罩、消毒液和手套,还发出了捐赠邀请,希望带动更多人、筹集更多物资。作为支援中国的民间力量之一,我们把从各方接收到的物资,通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送到了中国国内。而当巴基斯坦拉响疫情警报,我们又转而对接、分发来自中国的捐赠物资。
 
有这样的行动是常情所至。任何时候,只要中国兄弟姐妹需要帮助,我都会尽一份力。我对中国感情很深,早在1982年,我还是一名10年级学生的时候,曾阅览过一本彩页的杂志《Cheen Ba Tasweer》,里面刊登了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内容和图片。我攒了很长时间的零花钱,才在摊位上买到了这本杂志。从那时起,我开始收集有关中国的信息并撰写文章。后来,我成为体育记者,1990年在《亚运日报》上发出了北京亚运会的报道。在我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到过65个国家,其中,最爱并将永视为挚爱的是中国。
 
回想2018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国庆日,白沙瓦”中国之窗”正式开张。我和爱人Naz Parveen是志愿工作,不拿一分薪金。让我感动的是,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姚敬和参赞陈伟非常关注”中国之窗”,使馆还给予”中国之窗”的4位工作人员部分工资扶持。
 
疫情来了,”中国之窗”不仅是向外界介绍中国战“疫”情况的窗口,也成为巴基斯坦人向中国传达心意的窗口。
 
我记得,3位知名的巴基斯坦国家队板球运动员里法特·乌拉、穆罕默德·里兹万、伊夫提哈尔·艾哈迈德来“中国之窗”参观时,都表达了对中国疫情的关心。他们说:“中巴友谊深厚,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巴基斯坦将一如既往地与中国站在一起。疫情结束以后,中国会比现在更加坚强。”
 
让我们格外自豪的是一群“小巴铁”——“中国之窗”的小粉丝,从长辈那里得知中国正面临疾病的威胁,就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的支持。他们还录了一段视频,你猜他们说什么?
 
 
“中国,你永不会独行。”
“中国,我们爱你!”
 
 
那天,孩子们先是问我们“武汉在哪里”,之后专门选了中国结作为背景,为了把视频拍好,练习了好一会儿。
 
平时,这些孩子常到“中国之窗”参观学习。我想,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内心早已有答案。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每一丝兴趣,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动——就是现在这般温暖、坚定。
 
当遭遇同一种病毒的威胁,我们尽最大努力,第一时间彼此帮助。我想,这种存在于两国民众之间的互相扶持,和传递到下一代的友爱,就是对“巴铁”的最佳诠释。
 
记者手记
 
30万只口罩、800套防护服、6800副手套——当中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时,巴基斯坦在全国范围调集医疗物资支援中国,是最早向中国捐助医疗物资的国家之一。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巴方已尽全力。3月17日,巴基斯坦总统说:“用全国防疫物资支援中国,这是朋友间应该做的,我们没想为自己留后路。”
 
灭虫设备14台、灭虫药剂250桶、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1.4万份——3月9日,巴基斯坦疫情告急,且国内出现蝗灾,中国火速支援首批物资。从开始到现在,中国已经分4批向巴方提供了检测试剂、医用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还将支持巴方建设一所临时隔离医院。
 
什么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能有点难说透,一说“巴铁”,大家就明白了。面对疫情,Amjad Aziz Malik和Naz Parveen这对夫妻管理员,把原本展示中华文化的“中国之窗”办成了“互援之窗”,这也是“全天候”。
 
祈愿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中国之窗”将再次向八方来客敞开大门,向大家讲述他们崭新的中国故事和“巴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