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老兵,站好最后一班岗
2020-03-08 14:58  点击:135988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卢旭
 
    跟如今许多人一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的王旭,每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查新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治愈人数、死亡人数等数据的不断变化,时刻牵动着她的心。
 
    关心疫情是一方面,更令她挂心的是,她68岁的母亲正奋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微信图片_20200308145826
                                                                                                                                                                徐淑兰在战“疫”一线值守
 
 
“紧急关头不能当逃兵”
 
    徐淑兰,北京市延庆区医院的返聘儿科主任医师。
  
    1月是冬季流感高发期,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量感冒患者涌入医院。有几天,徐淑兰一天要接诊70多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紧接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开,医院快速启动疫情应急预案。在做好急诊、发热门诊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筛查的同时,还要保证各科室门诊正常运转。
  
    退休返聘的徐淑兰可以选择不出诊,但这位曾在2003年“非典”一线战斗的老兵,选择再上前线。
  
    “妈,您这么大岁数了,身体能行吗?”
  
    王旭非常担心母亲的身体,同时她也太清楚,母亲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果不其然,母亲的回答是:“当了一辈子医生,越是在紧急关头越不能当逃兵,怎么也不能比年轻人差呀!”
 
嘴像17年前一样硬
 
    每天早上8点,徐淑兰准时前往医院。穿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开始一天的工作。医院每天配发的防护装备数量有限,为了节约使用,除了中午吃饭,徐淑兰几乎全天不脱防护装备。
  
    长时间不喝水、不去厕所,徐淑兰的泌尿系统出现了一些状况。她边吃药边强忍身体不适,愣是一天天地挺着。
  
    “医生在日常看诊工作中,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也很正常,这不算什么。抗击‘非典’那时候,没有现在的N95口罩,就戴着普通医用口罩往前冲。那时候也不觉得累,一天不吃不喝都没事。”
  
    嘴上这么说着,身体是不是还像17年前一样结实,徐淑兰心里其实很清楚。除了每天看诊,徐淑兰还要学习新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参加答题考试。徐淑兰说:“加强业务学习并不觉得累,只是眼睛越来越花,视力大不如前,在手机上答题就费劲了。”
  
    为阻断疫情传播,北京市的二级以上医院非急诊要预约就医,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得到缓解。可这位经验十足的老兵非常清楚,看病的人数减少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减少了,更不意味着疫情就转好了。
  
    前来就诊的孩子、家长,有的因流感症状明显,全家人都战战兢兢,担心是不是染上了新冠病毒;有的虽然肯定得的不是新冠,但别的病也不能一直拖着啊。这段时间,人一生病,情绪肯定很复杂,既害怕交叉感染不敢轻易去医院,又担心生病无法及时治疗给耽误了。因此,医院的防控排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更要淡定应对。
  
    徐淑兰最近接诊了一个3岁的孩子。孩子春节前从外地返京,隔离期满后突然发热、咳嗽,一家人吓坏了。血项化验、CT影像诊断、发热门诊排查测试……徐淑兰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排除了患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一家人安心了,爱孩子的徐淑兰也松了一口气。
  
    “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徐淑兰说。
 
 
女儿:“母亲上战场,怎能不担心?”
 
    每次想到母亲,都想给她打电话问问平安。但战场上的战士,哪有随时随地接电话的道理。
  
    虽然每天惦记着,我只能焦急又耐心地等到下午5点半之后再拨出那串号码。
  
    “不要为我操心,你们照顾好我的小外孙子就行。”总是这句话。母亲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2003年“非典”爆发后,作为医院的儿科主任,母亲带领团队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救治病人,一两个月都不能回家。当时,几天才能联系上一次,她也是这样说:不要为她操心。
  
    虽然每天说着大致相同的话,但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我悬了一天的心就能放进肚子里,第二天再悬起来。
  
    身为女儿,说什么也做不到不担心。同时,我更知道,全国上下现在有成千上万和她一样的子女、夫妻、父母,在等着家人平安归来,在共同期盼着疫情过去后的国泰民安。
 
 
母亲:“女儿的担忧,怎会不知道?”
 
    母女连心。家人的担忧,身为儿科医生的我,又怎会不知。
  
    但疫情不等人。过年期间,一家人只短暂团聚了两天,我就把女儿一家三口“赶”回了家。
  
    我每天要接触很多病人,万一身上携带了病毒怎么办?所以我要和家人隔离,避免家人之间产生交叉感染。
  
    时不时的,我会收到女儿从网上订购的护目镜、防护服等医用物资,我还把这些分给了科室的几位医生。大家都夸她是细心体贴的小棉袄。
  
    我们的工作几乎是相通的,女儿是一名文物医生,国宝的修复工作就像医生治病救人一样,要细致入微,容不下半点差错。
 
女儿细致的性格随我。
 
 
 记者手记 
 
    没能赴疫区一线采访,真的有些遗憾,所以我对这次采访格外珍惜。不过,徐淑兰母女俩格外“冷淡”的反应,给满怀采访热情的我劈头盖脸泼了一盆凉水。“我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很平常的工作”“不要报道我”,这是她们反复说的。
  
    怎么才能让她们打开话匣子?还好我也有位当医生的老妈,有点陪老妈聊天、哄老妈开心的小本领。
  
    采访中,母女俩相互的惦念和牵挂,特别打动我。她们没有喊什么响亮的口号,也没有讲述心灵鸡汤故事,真真切切、平平淡淡。我想,其实正是因为有很多这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着普普通通工作的人,这个社会才会如此有效地运转,这场战“疫”才会迎来扎扎实实的胜利。